资讯媒体

釉下五彩瓷论文 | 张夫也:淡雅至美—醴陵釉下五彩瓷淡雅用色的美学价值

发布时间:2024-9-10 责任编辑:醴陵市博物馆

中国陶瓷艺术历来以品类繁多、技艺精湛而享誉全球。丰富多彩的各类陶瓷制品和炉火纯青的制作技艺,无一不闪烁着历代陶瓷匠师们的智慧之光。他们用自己卓越而丰富的表现技巧,创造了精美绝伦的传世珍品,“醴陵釉下五彩瓷”,便是其中的一枝奇葩。湖南醴陵不仅是我国著名陶瓷出口地,也是重要的陶瓷产业基地。醴陵窑是在隋唐五代时期长沙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以首创釉下五彩瓷而驰名世界,其釉色晶莹淡雅,清丽恬静,别具特色,开创了陶瓷装饰的崭新篇章。1905年,熊希龄(后任民国总理),在醴陵创办了湖南官立瓷业学堂和湖南瓷业制造总公司,并聘请日本技师和景德镇匠师,引进当时最先进的陶瓷生产工艺和设备,启始了醴陵由粗瓷生产到细瓷开发的新纪元。十年后,醴陵釉下五彩瓷《扁豆双禽瓶》在旧金山举行的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上,一举夺得赛会的金奖,被誉为“东方陶瓷艺术的高峰”。自此,醴陵陶瓷名扬华夏,风靡全球。尤其是釉下五彩瓷,成为了中国陶瓷的经典而享誉世界。釉下彩绘,是我国一种传统的陶瓷装饰技艺。早在8世纪的中唐时期,湖南长沙铜官窑即首创了高温釉下彩绘的技术。据考古学家对相关遗物的研究,证明当时已有在白釉下绘饰绿彩,在黄釉下装点褐彩,在青釉下施绘褐绿彩的各类瓷器,还有在青黄釉下画褐、赭、绿三色的彩绘瓷等品种。在纹饰上,除了各种传统图案之外,尚有大量花鸟、走兽、人物等题材的纹样,直接以绘画的手法装饰瓷器。可以说,这在我国陶瓷史上堪称先例,在装饰技法上也是一个突破。之后,宋代著名的磁州窑和其他北方民窑中的黑褐彩绘,以及元、明、清时期的青花、釉里红等釉下装饰工艺的兴盛和发展,皆与长沙窑的影响有关。因此,可以认为,长沙窑将我国的彩瓷艺术推上了一个新的平台。醴陵釉下彩瓷就是在此基础上进行再创造而形成多色的釉下彩绘。它的出现,改变了千百年来由唐代长沙窑创制的釉下单一彩绘,以及元代景德镇青花、釉里红等单色彩绘之面貌,而使釉下彩绘进入了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近年来,全国各瓷区皆以不同的制作规模和各自的艺术风格竞相烧造这种瓷器,它已成为瓷器釉下装饰工艺中最主要的一种,博得了国内外人士的普遍青睐。2008年,醴陵釉下五彩瓷烧制技艺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足见其在中国陶瓷装饰艺术中的影响和地位。现在,只要提起瓷器就必定会提到醴陵釉下五彩瓷器,它在发展过程中历经数次工艺的创新,至今已经成为集胎质美、釉色美、工艺美、彩饰美于一体的著名瓷器品种,并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和深刻的文化内涵。醴陵釉下彩绘,包括青花,釉里红和釉下五彩这三个最主要的品种。 因三者皆为釉下装饰工艺,故它们的特点有共同性。但由于几种釉下彩绘使用的色料不同,装饰技法也不完全一样,因而形成了各自的特点。醴陵釉下五彩瓷耐酸、耐碱、耐磨损、永不褪色的特点,是烧造工艺和颜料性能两个因素决定的。众所周知,釉下五彩的基础颜料,是用各金属氧化物或其自身的盐类为着色剂,并掺合了一定量的硅酸盐原料制成。这种颜料不像釉上颜料那样需要采用含铅的熔剂来帮助发色和降低焙烧温度,也无需用低温熔剂为结合剂而使颜料固着在制品上。釉下彩料之所以能牢固地附着在瓷器釉层的下面,就是因为在高温烧成的过程中,彩料中的熔融物与已熔融的坯釉互相粘合,同时也是釉层覆盖的作用。这样不仅消除铅毒和其他毒性物对人体的危害,而且由于釉层的保护作用,还能抵抗自然酸碱的侵蚀,同时在使用中又能耐磨损。只要瓷器釉层不受到强力破坏,纹饰就能永保清晰、鲜艳和明亮。如此技术上的保障,也是醴陵釉下五彩瓷具有清丽典雅气质的重要原因。醴陵釉下五彩瓷画面晶莹润泽、清雅明丽,具有饱满的莹润感,其平滑光亮的肌理和愉悦的色彩效果,着实给人一种美感享受。这种富于韵味的装饰效果,除彩饰技巧外,尚有釉层的作用。覆盖在纹饰上的釉层,经高温烧制后,变为一种玻璃质薄层。由于这种薄层具有莹润、光洁、透明的特点,色彩缤纷的釉下画面即可通过它而显现出来,故纹样平坦光滑,有玉一般的润泽和光彩。毫无疑问,这些元素都给醴陵釉下五彩瓷平添了一种优雅而静穆的风韵,耐人寻味。瓷质的美也是人们喜爱釉下彩瓷的原因之一。传统的釉下彩瓷,采用石灰釉和“三烧制”的制作工艺,因此釉面莹润光洁,显得质朴古雅。1949年以后,一些较为高级的釉下彩瓷,用精选的高岭土、石英、长石作为原料,因而胎质致密而坚固,透明洁白,釉面光润,衬托得各种色料更加艳丽鲜明。此两种不同的质地,虽白度不同,但在色调上风格迥异,这对于提高釉下五彩瓷的观赏价值,至关重要。笔者认为,最具醴陵釉下五彩瓷鲜明形象特征和美学价值的,是其淡雅清丽的釉下彩绘装饰。醴陵釉下五彩瓷纹样虽缤纷绮丽,色彩变化丰富,却艳而不俗,淡而有神。这一特点是釉下五彩瓷器在色彩效果上的独特性,也是这种瓷器之所以适应性最为广泛的主要因素。消费者往往对陶瓷装饰色彩各有所好,随着不同的客观要求和造型、纹饰的需要,醴陵釉下五彩既可清雅明快,亦可古朴深沉;它可绘制色彩斑斓的纹样,又能表现各种奇异效果;既瑰丽,又淡雅,可谓淡妆浓抹,无不相宜。作为家庭选用,它能适用消费者的不同爱好;进入高档餐厅、宾馆,又能适应各种氛围所需要的色彩要求。构成这一特点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诸如色料品种繁多,构图不拘一格,装饰方法各异……装饰效果就必然多彩多姿;而各种颜料的组成和釉层的覆盖,则是“艳而不俗,淡而有神”的主要因素。如上述,釉下五彩颜料,尤其是复合色料的组成,除着色金属化合物外,尚掺有大量石英、长石等无色氧化物,这就提升了彩料的明亮度,但又降低了其饱和度与浓艳度。经釉层覆盖和高温烧成,其色彩就显得格外调和、雅致、温润。因此,即使以红与绿这样的对比色彩等量相配,也不会产生强烈的刺激。当然,运用淡彩或多色的装饰,更易获得富丽而清雅,多变而和谐的艺术效果。醴陵釉下五彩瓷的淡雅用色,在美学上亦给我们许多启示。淡雅之美,是一种至美的境界。它符合中国自古以来的审美情趣。淡雅比之浓郁,或许由于接近天然,似春雨,润物无声,更易令人感觉舒心惬意。这种淡雅,犹如清茶,令人心旷神怡。对于此,醴陵釉下五彩瓷诠释得淋漓尽致。中国国粹水墨画,即为深得淡雅之美的一种艺术。在中国画中,时有寥寥数笔便经营出一个美妙的意境,这是一种空灵的艺术,墨色有时淡得接近于无,但表面的无,并不意味着观赏者眼中的无,空灵和淡雅,往往会为观赏者留下诸多想象和凝思的空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这意到笔不到的感觉令人回味无穷,恰到好处,似乎更耐思索。淡雅而韵味犹存,乃艺术之最佳境界。醴陵釉下五彩瓷为我们充分展现了淡雅之美的无穷魅力和美学价值。人生,其实也是这个道理。在这个生活节奏高度紧张,竞争异常激烈的社会环境中,平静而淡定,是一种十分积极的生存方式。平淡,于身心似乎更有裨益。笔者认为,执恬淡生活观念者,不可谓之消极主义。奋斗者可敬,进取者可钦,所向披靡者可佩,热烈拥抱生活者固然可亲,但从容而不急趋,自如而不窘迫,恬淡而不凡庸,亦未始不是另类的积极。我想,欣赏醴陵釉下五彩瓷,有助于缓解我们来自各方的压力。这种净化灵魂,陶冶性情的功能,不难在醴陵釉下五彩瓷上得以验证。在中国,淡雅亦象征和隐喻淡泊名利,追求圣洁的含义。凡事看得淡一点,可为而为之,不可为而不强为之,于是乎,得和失,成和败,即可淡然处之,进而令人从容不迫,乐观向上。淡雅之美,某种程度上讲近乎古人所说的禅,而禅机中所展示的智慧,实际上是在追求这种淡雅之美的境界。禅,说到底就是淡。人生在世,求淡雅之美而得禅趣,不亦乐乎。因此,醴陵釉下五彩瓷的淡雅装饰,荷载了禅宗文化的精神内涵也是显而易见的。值得一提的是,醴陵釉下五彩瓷巧妙地将我国传统书画和民间装饰等艺术融为一体,形成以中国画为基础,运用丰富而淡雅的颜色,巧妙地进行创作,造型夸张,构图严谨,设色雅致,画面装饰性强的显著特色。另一方面,醴陵釉下五彩瓷是以画稿为蓝本,凭借精细的绘制和釉色的光泽作用,使画出来的物象,非但存有画稿本原的笔墨神韵,而且通过釉下彩工艺,增添了物象的高雅和清新之感,达到了一般绘画难以企及的艺术效果。醴陵釉下五彩瓷的艺术特色,还表现为形象生动,装饰典雅,善于运用丰富多变的色彩,加上适当的明暗对比,增强了情趣和美感。同时,着色富于层次,结构上注重虚实结合,善于利用空白,突出主题,亦形成了醴陵釉下五彩瓷的品质和特征。笔者认为,醴陵釉下五彩瓷工艺之精品,有其独特的准则,即艺术上的出彩首先基于技术上的精湛。因此,醴陵釉下五彩瓷的成功,首要是其技术上的成功,没有这个最根本的成功,其他便无从谈起。有些人对此颇有微词,认为技术的优异与艺术的高深无关。此论点,抹杀了工艺美术的特性,否认了技艺的重要性。我想,我们在欣赏这些精美的釉下五彩作品之时,有谁不为匠师们精湛的工艺技巧而感慨,又有谁不为他们的优异技能所折服呢?必须承认,醴陵釉下五彩瓷之精妙,在于其工艺技能和艺术表现的完美结合,釉下五彩瓷的“技”和“艺”永远不可分离,只有二者的高度统一,才是醴陵釉下五彩瓷创作的灵魂所在。醴陵釉下五彩瓷将我们带入一个深不可测的微观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人们可以凭借自己的经验去体悟深刻的哲理和微观境界,去感悟人的极限能力和无限情怀。醴陵釉下五彩瓷反映出湖湘匠师们的人生态度和认知世界的独特视角。他们的创新,对传统醴陵釉下五彩瓷做了积极而大胆的探索和实践。他们的成功在于这种有意识的努力和有意义的追求。不仅向世人展示了中国陶瓷艺术之独特魅力,也为我们诠释出醴陵釉下五彩瓷的崭新形式和独特风貌。醴陵釉下五彩瓷在承袭了传统彩绘的风格基础上,与时俱进,注入了现代民众的审美情趣,不论在题材和内容上更为丰富多彩,彩绘技法和表现形式上也赋予了时代气息,令人耳目一新,为之一振。可以认为,醴陵釉下五彩瓷作为工艺美术之经典,凭借匠师们悉心的观察,长期的实践,出奇的想象和巧妙的经营,生动而完美地展现出大千世界和匠师们的心智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