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将至,快来醴陵陶瓷博物馆,品味这里的“端午”主题陶瓷作品,和它们一起共话“端午”,感受浓浓的节日文化气息吧!
虎符缠臂,佳节又端午。门前艾蒲青翠,天淡纸鸢舞。粽叶香飘十里,对酒携樽俎。龙舟争渡,助威呐喊,凭吊祭江诵君赋。
——苏轼《六幺令·天中节》
端午节起源
苏轼的这首词描写了端午节一系列的活动,一下将人们带入了端午节的联想当中。端午节是流行于中国以及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节日,传说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五月初五跳汨罗江自尽,后人亦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说法。端午节的起源涵盖了古老星象文化、人文哲学等方面内容,蕴含着丰厚的文化内涵。2006年5月,国务院将其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自2008年起,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
端午节习俗
在我国,端午节有吃粽子、划龙舟、挂艾草、洗草药水、拜神祭祖、放纸鸢、拴五色丝线等民间习俗。同时,与端午节相关的文化符号也被以各种形式记载下来,成为民间喜闻乐见的艺术造型。在醴陵陶瓷博物馆里,就有一些以“端午”为主题的当地陶瓷艺术作品,它们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向观众述说着端午,浓郁的传统节日气息扑面而来。
这件《赛龙舟捏雕素瓷塑》长72 厘米,是著名雕刻大师徐协和上世纪60年代创作的,素胎。采用捏雕技法,细致地雕刻了两艘龙舟竞赛的情景。龙舟、浪花、人物都塑造得很精细。每艘约有30人并排坐着划桨,船中间有一人击鼓助威,船尾一人站着划长浆压后。每个人物的动作、表情都有不同,但大家都表现得很勇猛。前面这艘船的船尾还插着两面旗帜。透过这幅陶瓷作品,仿佛看到了一个彩旗飘飘,锣鼓喧天,选手们顽强拼搏、乘风破浪、一往无前的的热烈场景。在桨与水的搏击中,龙舟竞渡将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
古代龙舟
中国古代的龙舟除了作战和竞渡,还有用于王室或贵族游玩,大型龙舟可称为“楼船”,是将造船与建筑融为一体的独特艺术形式。这件《白瓷龙舟雕塑》也是徐协和上世纪60年代所作,高37厘米,综合了陶瓷雕刻的多种技法,胎质细腻洁白。船体由龙座、主舱、亭阁等部分组成。龙座昂首翘尾,龙首口内有舌,能上下摆动,甚为精巧。身平呈船形,全身刻划麟片纹,近底处还刻有波涛纹饰,展现出龙舟蹈浪前行的动感。龙座之上为主舱,主舱周边有栏杆。主舱内是三层楼阁,并镂刻各式各样的门窗,雕梁画栋极其精工。上层楼阁作四角亭状,亭外镂雕一周围栏。上层、下层、阁内、阁外共雕刻十余个人物,有的手捧花篮,有的凭栏远眺,有男有女,有老有少,刻画无不精细,惟妙惟肖。船上楼台亭阁空灵轻巧,平台朱栏飞檐,钟铃倒挂,花窗纹锦,细如发丝,船锚索链,环环相扣。龙头、眼睛频频摇动,活灵活现。细细品赏,越看越觉精妙,令人叹为观止。
屈原瓷雕像
这件《蓝白釉屈原瓷塑像》是雕刻大师易湘扩上世纪50年代所作。和前两件素雕的作品不同,采用了以蓝白色为主的彩釉,质地坚密,釉面光滑温润,塑造了传统中屈原“隆额、高鼻、瘦身”的形象。只见他一副士大夫装束,腰挎宝剑,左手握剑柄,右手置后,翘首向天,眼睛注视前方,衣裾飘逸,仿佛在向苍天倾诉他的满腔报国之志,此塑像制作精细,展现了刚正不阿、忧国忧民的贤哲风范。屈原作为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为后世所景仰和传颂,他那高度的爱国主义情怀早已融入中国人的血液。